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在電台訪談中指出,香港住宅樓價自2021年高位至今年4月,下調28%是「有秩序調整」,未見系統性或恐慌情況。然而,住宅樓市連續三年輾轉下調近三成,此「有秩序調整」,難免對樓市前景和市場信心帶來衝擊,亦衍生連鎖性的財富影響,實不容忽視。
過去香港樓市的升幅為部分市民累積財富,改善生活質素,不少市民的物業資產升值,繼而將累積財富投資股市、增購第二套物業或創業營商,這財富效應帶動了整體經濟向前。然而三年間樓市回調近三成,市民荷包縮水,消費和投資自然減少。至於供樓一族,更可能面對被銀行追收按揭貸款(Call Loan),出現負資產的風險,進一步對樓市前景和信心帶來影響。
根據金管局數字,今年首季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已升至4萬多宗,相關按揭總額達到2,000多億元,是21年以來新高。即使市民一直對住屋有剛性需求,但在樓市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置業入市亦難免會格外謹慎。這情況亦不單出現在住宅物業市場,商業樓宇和商鋪的空置率高企,租金與資產價值下滑,亦連帶影響不少商家企業的財務狀況,銀行融資貸款亦會更趨謹慎,從而對經濟產生連鎖效應的影響。
幸而,香港經濟有逐漸回暖跡象,恒指上半年升至24,000點以上,在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的表現更跑贏全球,集資額逾一千億元。筆者樂見此景,相信股市的良好表現,將逐步惠及整體經濟,進而帶動樓市與各行各業恢復動力。
在經濟逐漸復甦的過程中,物業市場要真正重回有秩序發展,市場極需要一些正面訊息、政策措施,令市場信心回歸。筆者曾經建議,政府應考慮放寬「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對住宅物業投資的限制,將現行需購買最少5,000萬元住宅物業的門檻降低至2,000萬元,甚或取消這項要求,並容許計劃中投資房地產的上限提高至1,500萬元,讓有意來港生活的投資者,能更靈活調配資金,在港落地生根、安居樂業,亦帶動住宅市場交投。
另一方面,財爺在訪問中亦談及人才來港亦有利住宅物業需求。翻查政府自2022年底推出一系列招攬人才計劃,至今年初已經有約20萬名專才移居香港,當中有不少攜同家眷來港落戶。這批專才大多數來自內地,由於外匯管制,即使他們移居香港,亦無法將內地的積蓄帶來香港安居置業。筆者曾經倡議特區政府可以考慮跟中央商討,透過一個閉環管理機制,在確保不會對外匯管制造成影響的前題下,容許來港專才將他們內地的資金帶來香港置業。這樣不單解決專才和他們家人來港生活的住宿需要,同時為整體物業市場帶來新動能。
樓市能夠平穩發展,關係到市民財富、投資者對市場前景信心,以至銀行體制的穩建性,更有助實現藏富於民,讓市民安居樂業。政府應延續促進者思維,以靈活的政策措施,引領樓市健康有序發展,達至整體經濟穩步前進的良性循環。
原文刊於 : https://www.hk01.com/01%E8%AB%96%E5%A3%87/60254379/%E9%BE%8D%E6%BC%A2%E6%A8%99-%E5%BE%9E-%E6%9C%89%E7%A7%A9%E5%BA%8F%E8%AA%BF%E6%95%B4-%E5%88%B0%E7%A9%A9%E5%81%A5%E5%BE%A9%E7%94%A6-%E6%A8%93%E5%B8%82%E9%9C%80%E6%96%B0%E5%8B%95%E5%8A%9B?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