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地先行」 務實第一步(龍漢標) – 評論文章
香港土地業權制度改革即將踏出關鍵一步。立法會目前正審議《2025年業權及土地的註冊(雜項修訂)條例草案》,建議率先在新批土地落實《土地業權條例》,以土地註冊紀錄作為物業業權的最終依據,逐步取代沿用逾一個半世紀的契約註冊制度。新制度籌備數以十年,終見落實契機,筆者深感欣慰,認同政府以循序漸進方式推行新制,既有助業界適應,亦能鞏固業主及投資者信心。
香港土地業權制度改革即將踏出關鍵一步。立法會目前正審議《2025年業權及土地的註冊(雜項修訂)條例草案》,建議率先在新批土地落實《土地業權條例》,以土地註冊紀錄作為物業業權的最終依據,逐步取代沿用逾一個半世紀的契約註冊制度。新制度籌備數以十年,終見落實契機,筆者深感欣慰,認同政府以循序漸進方式推行新制,既有助業界適應,亦能鞏固業主及投資者信心。
北部都會區發展成功的關鍵,是以產業聚才,以人才興業。筆者早前文章曾分析德國與以色列的大學,如何透過與企業合作,推動科研與產業融合,帶動汽車工業和創科產業走在世界前沿。這類產研合作的成果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而是通過政府長期的政策、科研資助和人才引進框架的持續支持。本文將進一步探討這類產研合作、引才策略背後,政府所擔當的主導角色。
未來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將引領香港、深圳以及其他大灣區內地城市進一步融合,循產業導向推展高新科技、專業服務與貿易物流等發展。筆者多番強調北都區要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引擎,必須做好招商引資,吸引企業的核心業務和專業人才落戶,乃成功的關鍵。
筆者早前提出建議,呼籲政府成立北都區「招商辦」,統籌北都區招商策略,並在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旗下設立「北都區招商資金池」,透過資本槓桿提供策略性資助,吸引企業落戶北都區。如何做好招商引資,已逐漸成為特區政府、議會和社會討論北都區發展的方向焦點。
由美國發動的關稅戰對國際共同建立的世界貿易規則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令到全球經濟前景陷入一片陰霾。香港長期以來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對進口產品徵收零關稅。然而,美國卻無視香港乃世界貿易組織 (WTO) 的成員,對香港輸美產品徵收所謂145%的「對等關稅」,對香港經濟影響實在不容低估。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會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並以「產業導向」為驅動力,推動香港的優勢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發展局建議修訂《建築物條例》,提出日後若物業存在「嚴重僭建物」,即使是由上手業主搭建,購入物業的新業主亦須負上刑責,一旦定罪最高可囚兩年;律師、地產代理或測量師等專業人士,若明知有「嚴重僭建物」仍協助物業易手,罪責相同。政府修例以保障樓宇安全之用意值得肯定,但徜若過於嚴厲,發展商及專業人士參與舊樓交易時的法律風險會大大增加,恐怕會造成連鎖效應,導致市區重建的步伐停滯不前。
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日前完成首宗原址換地協議,為北部都會區整體進程邁出重要一步。筆者樂見政府展現出靈活思維,聆聽業界聲音和因應市場需要,將原址換地的商討期限延長數周,以便與業權人就項目細節作出充分磋商,最終成功達成換地協議。這次換地成功不僅為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注入動力,亦反映出政府與市場攜手合作、共創多贏的積極取向。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政府着力提速、提效,將北都區從一張藍圖變成香港的實景。北都區的成功發展,除了基建、項目配套需要盡早落成之外,更重要是政府如何做好招商引資,吸引海內外企業、專業人才進駐,是北都區成功的重要關鍵。